2017年1月30日一早,张海平和每次来院时一样,第一时间“冲”进了六院胸外科丁航宇主任的办公室,“丁主任,我来复查了。”看着眼前精神矍铄、说话中气十足的张海平,丁主任不禁又回想起5年前他第一次见到张海平的情形。
该如何形容那个时候的张海平呢?瘦骨嶙峋、形销骨立、形容枯槁……这些词放在她身上都不为过,几乎不停顿的咳嗽,急促的呼吸,细不可闻的说话声,让人为其揪着心。细问之下丁主任得知,50出头的张海平前不久因“刺激性咳嗽”被一家大医院确诊小细胞肺癌,而且已是中晚期,当时医生拒绝为其开刀治疗,甚至很明确地对张海平的家人说她已时日无多,不要再做无谓的治疗。后来家人得知六院对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很好,便立刻把她带到了六院。
听着家人恳切的话语,看着张海平无助而又绝望的眼神,丁主任没有任何犹豫就收下了张海平。检查显示,张海平患有中晚期的左肺小细胞肺癌,周围淋巴结广泛转移,丁主任明白了大医院不愿意收治张海平的原因,这几乎就是一个已经被死神打上烙印的患者,生的希望太渺茫。可是丁主任不愿意放弃,在和家人及患者充分沟通之后,他开始了综合性的治疗。化疗2次后,病灶缩小了,已满足手术的需要,2012年12月初张海平接受了根治性全左肺切除术,术后又进行了4次化疗、1次放疗,所有的治疗都在丁主任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。
渐渐地,张海平的咳嗽没了,进食多了,人也有精神了,这让家人喜出望外。
时光过去了近5年,张海平的情况始终保持得很好,她按时回六院复查,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,如果没有六院,没有丁主任,她早就没了,是六院给了她第二次新生。
而和张海平境遇相似的人还有很多,他们都是因小细胞肺癌而近乎被宣判了死刑,却又在六院寻回了新生!究竟什么是小细胞肺癌?六院胸外科又有何高招能够让这些患者“枯木逢春”?
凶险而又“难缠”的小细胞肺癌
“肺癌”是目前世界公认的“癌中之王”,过去30年间,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很快,早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肿瘤死因。而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20%,其恶性程度高、倍增时间短、转移早而广泛,对放、化疗特别敏感,初治缓解率高,但很容易发生继发性耐药,小细胞肺癌的复发几率非常高,极易出现“死灰复燃”的情况,是一种非常凶险而又棘手的病症。
据了解,人若得了此症,如果不接受治疗,大概只有3-6月的生存期,即便是进行治疗,生存期一般也不超过1年。
也正是因为小细胞肺癌凶险而又“难缠”,业界前几年几乎是谈小细胞肺癌色变,仅手术、仅化疗……几年中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经历了几度变换,但都未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,一度使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入艰难境地。
手术很必要,但时机的挑选有“玄机”
目睹着身边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承受的痛苦,从多年前丁主任就开始苦苦探索,虽然当时业界内的主张还是以化疗为主,放弃手术,但是他学习借鉴国内先进理念,潜心研究,终于在全市范围内最早开展小细胞肺癌综合性治疗方案,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,并获得了2012年度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三等奖。
说起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性治疗,丁主任表示其关键在于手术、化疗的持续排放和时间节点的把握,手术仍旧是治疗此病的强有效武器,治疗环节上不应该放弃,但要找准恰当的时机进行手术。
原来,治疗小细胞肺癌首选仍旧是化疗,两三个周期完成之后,当病灶缩小到一定范围,符合手术指征时就应该果断地进行手术,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。术后两至三周开始进行化疗,并根据病变情况穿插放疗,“放疗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,未必是人人都需要做放疗,但化疗是一定要做的。”丁主任指出,患者病程中的化疗应不少于6次。
近年来,丁主任和他的同事们遇到了不少小细胞肺癌的患者,他们均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,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细微调整,使治疗得到了满意的效果,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存活率,实现了长期生存,有效提高生存质量。
“在攻克小细胞肺癌,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生存率上面,六院进行了这么有益而有效的尝试探索,这让我非常佩服。”4月29日,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陈亮在六院胸外科进行技术指导时,得悉科室开展综合性治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,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时,他连称在肺癌高发的当下,六院找到了一条有效地途径,造福更多的小细胞肺癌患者,打击小细胞肺癌有了更给力的武器。